第四十三回(2 / 4)
同时,加强对个体户普通发票严格管理。发票领取、缴销、以旧换新等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;发票使用也要按规定合理填开,不准单联填写、涂改、大头小尾等,重点实行以票管税。凡使用千元版普通发票的个体户,每月税收必须定到600元以上,对不按时或按期申报缴税的个体户,停发其发票。
起征点以下的个体户,规定只能领取或使用百元版的小额普通发票,且规定在三个月之内上缴国税局,到期时税管员应及时打电话通知其履行以旧换新手续,逾期未缴应对个体户进行相应的提醒与处罚。
清溪县局的以上做法,在全市国税局长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。之后秋实把经验材料略作修改为一篇《如何破解税收提高起征点之难题》调研论文,经姜局长亲自修改审定后发表在《灵山国税》刊物上。
姜局长在秋实文稿右上角批示:“收税就像拔鹅毛,鹅毛被拔出来,鹅却不叫,那就要靠技巧。”姜德仁局长诙谐地评述。他又用表扬的语气写道,“清溪县局抓小税源管理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。”
而有一个难题是姜局长替秋实解决的。
接待上访的工作一般都是难题。用秋实局长的话讲就是:能人不爱干,庸人干不了。清溪县国税局人教股刘股长就碰到这样一个上访户。
此人来者不善,是个棘手的难缠户,基本每周来局里上访一次。他叫刘申达,是一个近七十岁的老同志。有一次,大发雷霆,气势汹汹地对刘股长吼道:“我原来是税务局的,1962年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到农村。我现在要求回到税务系统,恢复公务员的身份,每月应该领到退休金。”刘股长笑着脸安抚老同志:“老同志,您有什么事慢慢说,别着急。我去给您倒一杯水。我们500年前还是一家人哩。”她每次都机械地重复这样的言行。
刘申达皱着眉头,倚老卖老疾言厉色地发着火:“别跟我绕弯子,你就说你能不能办吧!不能办,我就找你们郑局长。”
她一筹莫展,依然满脸堆笑说:“老同志,找我们局长,他也得安排您到我这儿来具体办噢。您的情况,我早跟他汇报了。”
“那我今天把材料放你这,你别给我弄没了,我明天还来,听你的答复。”刘申达放下材料,警告地吓唬她,“这是我最后一次通牒,如果这次不解决,我将去状告你们工作的不作为。”
她也急躁回答说:“怎么不作为了,你不要无理取闹!”刘申达脸一沉,把茶杯使劲往地上一扔,怒斥中啐道,“你等著瞧!黄毛丫头,有你好果子吃。”说完便气冲冲地离开了办公室。
办公室小徐伸伸懒腰,咪口贫嘴:“现在这老人都变坏了。”刘股长低头清扫被摔烂的茶杯,回了一句:“不是老人变坏了,而是坏人变老了。”
刘股长打开一个文件袋,又翻看着不知看过多少遍的所谓申述材料。里边有几张复印件,其中有一张是五十年代税务局用工的履历表和工资表,里边有照片,后面还盖着清溪县劳动局的公章。还有一张他当时的工作证、一份打印的材料,写着他要反映的事情。
次日,她把事情再一次向秋实汇报了。秋实面露窘色,“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使他停止上访。对待这样的老顽固,只有与他慢慢磨,磨到他走不动死了为止。”
刘股长汇报,“那个刘申达说他当时跟他一起在一个税务所工作的还有好几个人呢!他们都变成正式工了,比如市局的邱老副局长、郭老科长。还有几个乡镇的原书记、镇长。”
这时,电话响了,是姜局长打来的,言之凿凿地告知秋实,“这个上访者在**时,就是反动派头子,好表现自己,把当时的一些领导整得够惨。后来被调到乡办竹业社工作。他反应的那些个事情,清溪县人民政府那边去年就有结论了。结论装在县人力资源保障局保存的档案里,你们可以去沟通,复印结论给他看一看。”
终于理清眉目、水落石出了。秋实如释负重地说:“谢谢姜局长,这个情况您是怎么知道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