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章:极限压力测试(1 / 2)
李哲带来的阴云并未立即化作狂风暴雨,却像一层低气压,沉沉地笼罩在研究院上空。每个人都清楚,总部那边的“审议”和“评估”绝不会轻易结束,下一次更猛烈的冲击或许就在beta测试之后,取决于项目能交出怎样一份答卷。
压力,化作了最直接的动力。整个元宇宙项目中心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,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。而作为这艘航船的舵手,姜窈承受着最大的压强。
beta测试不再仅仅是技术验证和用户体验收集,它更是一场面向内部质疑和外部虎视的实力展演。成功,则项目生,获得继续前行的喘息之机;若有任何重大瑕疵,李哲乃至姜世维便有了充足的理由介入,甚至直接接管。
姜窈几乎住在了项目中心。她纤细的身影在各个工位间快速穿梭,声音因连日的高强度会议和讨论而略带沙哑,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,捕捉着任何可能存在的隐患。
“动态负载均衡的阈值再调高20%,模拟最高并发访问!”
“所有交互节点的延迟数据,我要看到毫秒级的报告,不能有任何一个超过150毫秒!”
“内容脚本最后核对一遍,尤其是年代、典故和仪轨描述,秦老师,这块绝不能出错!”
“用户体验问卷重新设计,增加对眩晕感、画面撕裂、定位漂移等问题的细化选项!”
一道道指令清晰地下达,团队像精密的仪器般高效运转。然而,越是逼近极限,深层次的问题越是暴露无遗。
最大的挑战,依然来自于性能瓶颈。当模拟超过五百名用户同时在线,集中在某个热门洞窟场景进行复杂交互(如同时“点燃”虚拟灯烛)时,服务器cpu占用率会瞬间飙升,渲染帧率出现波动,虽然比alpha测试时改善巨大,但离姜窈追求的“极致流畅”仍有差距。
“还是老问题,gpu渲染指令队列在超高并发下会产生拥堵,部分请求被阻塞了。”深夜的技术攻坚会上,张桐顶着两个黑眼圈,指着屏幕上复杂的性能监控图表,“我们需要对渲染引擎底层进行更深度的优化,但这需要时间,而且……有风险,可能会引入新的不稳定因素。”
“我们没有时间了。”姜窈的声音斩钉截铁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,“必须优化!哪怕熬夜,哪怕推翻部分重写!beta测试前,必须解决!”
她看向张桐和其他几位核心工程师,眼神里是信任,也是不容退缩的要求:“我知道这很难,但这是我们必须要闯过去的关口。技术上,我全力支持你们,需要什么资源,我去协调。我只要结果——稳定,流畅。”
技术团队们面面相觑,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,但也从姜窈决绝的态度中汲取了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。没有人抱怨,短暂的沉默后,是更加专注的讨论和飞速敲击键盘的声音。
姜窈同样没有闲着。她拉过一块白板,亲自上阵,与工程师们一起分析代码逻辑,推演各种优化方案的可能性。她对底层技术的深刻理解和不输于任何资深工程师的架构能力,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往往她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,提出一些天马行空却极具建设性的思路。
秦漠则守在内容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上。他带着周韵和马跃,对虚拟场景中的一砖一瓦、一画一塑进行着最后的“数字巡窟”。他不仅用专家的眼光审视艺术还原的准确性,更试图以第一次体验者的视角,去感受整个游览流程的节奏、知识点的密度、以及情感共鸣的触发点。
他发现了一处说明文字过于学术化,不利于普通观众理解,立刻要求修改;他发现某个洞窟的光影效果为了追求性能而过度简化,失去了原有的神圣氛围,坚持要求技术团队想办法在保证帧率的前提下进行弥补;他甚至注意到虚拟空间中背景梵音的音量大小和循环周期,是否会给用户带来潜意识的烦躁感。